首页 > 文教卫生文教卫生

平邑兴蒙学校:多维赋能实践浸润 根植学生劳动意识

2025-04-27 来源:山东速报网 阅读:

当下,劳动教育已成为落实“五育并举”理念的核心抓手。平邑兴蒙学校秉承“助人做最美的自己”的校训,以“做有生命感的教育”为核心理念,通过系统性、创新性的劳动教育实践,构建起“课程引领—实践浸润—评价激励—协同育人”的劳动实践育人模式,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新时代少年提供了新鲜样态  

一、课程体系筑基:从书本探知”到“知行合一”学校打破传统劳动教育的零散化、边缘化困境,将劳动教育纳入整体课程体系。独立开设劳动必修课,围绕“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服务性劳动”领域设计课程内容,如家庭烹饪、基地种植、手工制作等,确保每周一课时的系统学习,更注重推动劳动教育与其他学科深度融合。例如,语文课结合《悯农》诗词教学组织学生走进田间体验春种秋收;科学课通过观察作物生长探究自然规律,美术课以劳动场景为素材创作艺术作品,实现“全科渗透、润物无声”的育人效果在课程教学中,提出“535课堂劳作模式”,将劳动实践与理论学习紧密结合。例如,在“种地瓜”插秧课程中,教师先以5分钟讲解种植原理,再用30分钟带领学生田间实地作,最后以5分钟总结劳动感悟,形成“理论—实践—反思”的闭环。这种设计不仅让学生掌握劳动技能,更引导其思考劳动与生命、自然的关系,深化对“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的体悟。  

二、劳作实践赋能:从“纸上谈兵”到“躬身力行”学校依托校内外劳动实践基地,让劳动教育走出课堂、扎根土地。例如春种希望每年小满节气,组织学生栽种地瓜秧苗,通过松土、挖坑、浇水、插秧等环节感受生命萌发的力量;夏耘成长:结合田间管理,引导学生观察作物生长,记录自然笔记,培养科学探究精神;秋收喜悦:小雪时节开展“刨地瓜”实践,学生亲手收获劳动成果,体验“汗水浇灌丰收”的成就感;冬藏感恩:将收获的地瓜制成美食分享,部分美食成果给社区养老院孤寡老人,根植社会责任意识。2024年11月,五年级学生在劳动基地挖出“双胞胎红薯”“葫芦形红薯”时欢呼雀跃的场景,成为劳动教育成效的生动写实。有学生感叹:“原来课本上的‘粒粒皆辛苦’是这么真实!” 这种沉浸式体验,让学生从“旁观者”变为“参与者”,真正理解劳动的价值与尊严。  

三、评价方式创新:从“单一考核”到“多元激励”。学校创新劳动教育评价方式,构建覆盖“劳动技能、合作意识、创新精神、品德养成”的多维评价框架体系。每月评选“劳动之星”“环保天使”,在周一升旗仪式上颁发奖状并分享劳作事迹;学期末举办“劳动成果展”,通过农耕绘画等作品展示劳动创造力。获得劳动之星称号的学生在接受颁奖时体验到了汗水比泪水更有价值的成长!这种评价机制不仅关注结果,更重视过程性成长,帮助学生树立“劳动最光荣”的价值观。  

四、协同网络聚力:从“学校单维”到“家校共育学校积极构建“家校社三位一体”的劳动教育生态家庭层面:设计“家务打卡”任务,鼓励学生参与整理房间、烹饪等日常劳动,培养生活自理能力;社会层面:与劳动实践基地合作,开展花生种植、果园管理等项目,让学生接触现代农业技术;文化层面:结合节气文化开展劳动主题活动,将传统文化与劳动教育深度融合。2024年5月,四年级学生在仲村镇流庄基地的花生种植活动中,不仅学习农事技巧,更通过访谈农民了解乡村振兴故事,实现了劳动教育与国情教育的有机统一。  

实践表明,劳动教育是关乎人格塑造、价值引领的生命教育。当学生在泥土芬芳中播下种子,他们收获的不仅是作物,更是一颗颗崇尚劳动、尊重生命的德善之心。劳动的意义在于,一个人能在劳动的物质成果中体现他的智慧、技艺和对事业的无私热爱。